不久前,笔者接到一个携程被离职员工的爆料:已经获得携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携程却单方面解除了劳动合同,这种做法让他很心寒。 除了单方面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
  不久前,笔者接到一个携程“被离职员工”的爆料:已经获得携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携程却单方面解除了劳动合同,这种做法让他很心寒。
  除了单方面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员工,有传闻称,携程团购和地推也有不少员工“被离开”。其中,团购业务因新美大挤压不断被优化,而地推业务不再受到重视,则与携程抛弃“水泥人”有关。
  除了这两大部门,去年10月和去哪儿合并之后,由于双方在在线机票、酒店预订业务方面的同质化,不可避免存在“人员优化”,让不少携程员工产生了朝不保夕的感觉,尤其是中低星酒店业务转交给去哪儿之后。“大住宿年底会不会大规模裁员?现在也不需要我们打什么仗了!”有携程员工发帖表示。在这条帖子的评论区,笔者注意到,有携程员工留言称“已经开始裁员了,合肥分公司全部被裁掉了。”
  新浪微博上,有关携程合肥分公司被裁撤已引发巨大的不满。
  在这股裁员风波之前,5月23日上午,携程凌空SOHO大楼对面的一栋办公楼下突现拉横幅讨薪的员工。
  这些员工归属携程总部机票配送部门,讨薪的原因据称是由于携程意欲裁撤机票配送部门,并因劳资纠纷而引发员工不满,从而拉横幅讨公道。
  拉横幅讨公道事件之后,包括合肥分公司被“一锅端”在内,有关携程变相裁员的传闻没有停歇。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携程曾多次陷入裁员风波。
  仅在2013年,就传出两次裁员消息,一次是2013年1月底传出裁员的消息,裁员部分主要为二三线城市地面销售人员,一次是9月裁员500人的消息,调整重点是地面销售和电话营销部门。
  2014年,携程被爆陷入裁员门,仍是为了优化地面销售。
  2015年,携程被曝在内部展开部分裁员,调整重点依然是地面销售和电话营销部门,甚至到了“一个不剩”的地步。
  自去年10月携程和去哪儿宣布“在一起”后,由于两家业务同质化,裁员本就不可避免,而携程2016年的各种员工优化举动也印证了外界对它未来走向的判断。
  至于携程为何要将裁员长期坚持下来,携程前员工的回答可谓一针见血。
  6月16日,携程发布了与去哪儿并表之后的第一季度财报。财务业绩显示,携程集团净亏损近16亿元,扣除携程占股比例下的去哪儿亏损部分,携程自身亦亏损超过5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扩大300%以上。与此同时,扣除去哪儿营收,携程本身一季度营收增速仅为39.4%,且机酒业务增速也出现了同比下滑局面。合并后的“正效应”完全没有显现。
  事实上,除了携程,去哪儿在二者合并之后,从去年11月开始也推进了裁员动作,感受明显的员工主要来自原目的地事业部以及机票部门。目的地事业部负责的酒店业务,以及机票业务,正是去哪儿与携程竞争最激烈、重合最大的业务。而在去哪儿将高星酒店业务移交给携程后,由于业务整合引发人员调整,加上公司绩效考核,使得部分去哪儿员工纷纷离职。此外,由于航司对去哪儿机票业务的联合封杀以及7月1日航司票代新政正式实施,众多中小机票代理商加速离场,让以开放平台业务为主的去哪儿断了营收的一条胳膊,机票事业部如今只剩空架子。有去哪儿员工不禁感慨,“隔几天就有人离开,我也快了。”
  很显然,想借并购去哪儿实现大一统的携程,却深陷巨亏泥沼无法自拔。与此同时,包括新美大、阿里旅游等在内的竞争者,却在在线机票、酒店预订市场等对携程发起了夹击。这使得携程继续保持行业地位和资本市场信心增添了很多的不确定性。
  裁员,对于携程而言,可能只是一次又一次员工优化,但对于外界而言,这里面更包含了携程以前几次调整的失败以及今后可能遭遇的困境。
  作为行业老牌企业,携程不是通过创新推动市场发展,而是通过一次又一次收购竞争对手达成垄断地位、打压行业创新,本身就有违市场健康成长的规律;现在不是从自身产品、营销、用户身上寻找更多增收提效、降低运营成本的方法,而是将增收的希望寄托在裁员、降低雇佣劳动成本上,又走入了另一个泥淖。
  员工的工作状态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在各自裁员传闻下,有携程员工选择主动离职,
  也有被携程伤透了心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企业最基础、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才,仅仅将员工视为劳动工具,缺乏最起码的尊重和理解,显然不符合企业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也绝不是企业的长久发展之道。
  携程能否稳住自己在线旅游的地位?照目前态势来看,似乎还不能下定局。但是,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员工内部问题没处理好,想要稳定地发展下去,似乎也很难!